北京的旅游界有这么一句话,“品北京烤鸭,逛王府井大街,登万里长城,淘潘家园市场”。现在多数人都已经开始春节放假了吧,正是逛潘家园的好时候。不过,往日火热的潘家园,此刻略微显得有些冷清,门面店基本上全部关门了,只剩了地摊们还在坚持着。
临近年关,潘家园的各家店铺都早早关门了,漆黑的走廊显得略有些凄凉,不过想来店主们早已赚得盆满钵满,早早关门过年,尽享家庭的天伦之乐也是好事。
不过地摊摊主们依然在坚持着。临近年底,有空有闲的人也多了起来,此时的潘家园也不显得冷清,对摊主们来说,此时也许正是一年里难得的赚钱机会。
这些摆摊的摊主们,也许都是本地人吧,或者在北京有房的,不用担心买票挤车的问题,多坚持一天就多一天的收入。幸好近几天天气回暖,应该也不会太受罪。
对多数人来说,地摊显得更加亲切,逛地摊更接地气。店铺,就好比一个私人空间,走进去就需要一种勇气,店主热心的招呼一番,出门不买点东西都觉得不好意思。但是在地摊上就完全没有这种负担。地摊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开放空间,逛地摊就好比看大街上的风景一样,不用有一点心理负担。
多数人都感觉地摊上的东西要便宜,毕竟摊位费比店铺租金肯定要便宜得多。实际上也未必尽然如此,有些时候店里的东西跟地摊的价格是一样的,进货渠道也一样,只是店铺里的价格了解起来没那么方便吧。
潘家园能有今天的规模,也正是从地摊开始的。在92年的时候,潘家园的地块还是荒地一片,只有一个大土坡。那个时候,国家还不允许私人买卖文物。当时都是一些人,半夜偷偷的来到这里,买家们打着手电寻找自己心仪的货物。在那个摸黑交易的时候,潘家园的名字是“鬼市”,这些鬼市的拓荒者,就是在马路边上摆摊的流动摊贩们。
那时候摆摊,如果被潘家园街道办的人抓住,就得5元钱的管理费。后来95年的时候开始了房地产开发,才有了现在的潘家园。这批拓荒者们,也就成了潘家园的原住民。
早些年潘家园确实有好东西,懂行的人在潘家园捡些漏,攒下了家底,比如马未都这样的早期玩家。没个几年,好东西就被淘干净了,都进了拍卖行和富商的手中。现在的潘家园,更像是一个工艺品市场,如果抱着淘古董的心态进去,那真是遍地假货了。
古玩被淘干净了,还好文玩市场的兴起给潘家园又续了一波命,大家纷纷卖起了文玩。不过潘家园的影响力也是下降了,在2018年度的“北京十大商业品牌”的评选中,并没有潘家园的影子。
唯一有价值能放心买的,大概就是这些旧书摊了,这些旧书想要作假的话,成本太高,完全没有必要。如果能淘一些旧书留着,也是个不错的路子。
感谢这些地摊,正是他们,才让潘家园有了这么高的人气,才有这么多的乐趣。你爱逛地摊吗?你在地摊淘到过什么好货吗?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