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霓虹闪烁的商业街之外,
有一条古街——乐余老街,
行走其间,甚感古朴,
这里还坚强留存着一些老手艺活,
老旧的钟表店、白铁店、理发店……
杨师傅今年70岁,
他的店铺在乐余老街已经经营了50多年。
街上人来人往,
大家似乎忽视它的存在。
一架生锈的老式修鞋机,
一张破旧的皮椅,
地上随意摆放着的工具……
杂而不乱,
这便是杨师傅小店的全部。
杨师傅9岁那年,
玩耍时摔了一跤,耳朵听不见了。
他14岁时独自打拼,拜师学修鞋。
杨师傅当了2年学徒工,
回忆起自己当初做学徒的经历,
杨师傅感叹:“要比现在辛苦得多。”
“出师”之后杨师傅便开始自己修鞋,
这一修就修了50多年。
杨师傅的工具箱里
有钉子、绳线、502胶水、
新的鞋垫和鞋底……
这些都是杨师傅修鞋要用的材料。
墙上还挂着一些人造皮革,
杨师傅说,现在修鞋生意愈发冷清,
也不太用到这些材料了。
杨师傅正在修的一双鞋,
是最近唯一一笔生意。
鞋子已经换上了新鞋底,
算上人工费是40元。
多数鞋子因为脱胶或是些许的擦破,
只需加点胶水,护理一下,
再用线加固一番,
又能够再穿一阵子。
遇到难修的鞋子,
杨师傅也会尽可能去修理。
这些修鞋的工具已经用了50多年,
对杨师傅而言,
这是自己多年以来讨生活的“老伙计”。
杨师傅说,自己的手艺
现在在老街不太吃香了。
与杨师傅一样从物资匮乏年代中走来的人,
大多有着节约的习惯,
这也是他最后一群顾客。
除了修鞋,杨师傅还自学了配钥匙。
“刚开始时,
光配钥匙一天能有200元左右的收入,
但现在周边会配钥匙的很多,
一天能赚30元钱就不错了。”
用易拉罐做的简易灯罩已经褪色,
50多种钥匙,
分门别类装在木架上的塑料瓶里,
用标签标好。
为了生活,杨师傅又自学了翻新电瓶车坐垫。
取下旧的坐垫套,
对比裁剪出合适大小的皮革,
将皮革包裹在坐垫上,
绷紧固定边缘。
步骤并不繁琐,
但送来翻新的坐垫大多十分老旧,
坐垫套已经和里面的坐垫粘在一起,
拆卸时费时费力。
店铺后面就是杨师傅的家。
冬天风很大气温又低,
但杨师傅每天都会坚持来店里。
杨师傅说,如今孩子大学毕业了,
在市区找了份好工作。
自己闲来没事做,
有没有生意都会来店里,
赚多少都无所谓。
只是守着传统手艺,
继续为身边的老街坊提供便利。
平凡的职业,
平凡的人生,
这是从20世纪走来的修鞋匠。
杨师傅和老街的许多老手艺人一样,
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如今的他们在老街的角落里,
默默无闻地守着自己的营生。
当你经过时,是否会想起往昔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