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省城的大街小巷中,有一些门店狭小不起眼,走进去空间也不大,但从香皂、毛巾等日化品到油盐酱醋等调味品,所售商品五花八门,涵盖日常所需的方方面面。这些日杂店往往是一家人的生活基础,常看见店主一家在店里吃饭、孩子写作业,满满的生活气息。
随着时代发展,各种业态的店越开越多,体验感更好的便利店和超市布满大街小巷,杂货店的境况和十几年前相比是大不如前,杂货店会不会逐步消失?
在便利店夹缝中生存
早晨9点开门,晚上8店关门,60多岁的宋师傅守着自己家的杂货店已经有20多年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就在迎新街红楼附近开了这家杂货店,大约30平方米的店里货架上堆满了各种商品。看似杂乱无章摆放的商品,一有顾客询问他就能顺手拿出来并熟练报出价格。谈及如今经营情况,宋师傅摇头表示只是糊口而已。“我家就住在后面的小区,这么多年了,周边的老住户都认识,主要消费群体也是周围的居民。自从便利店进军小区后之后,流失了很多顾客,生意是大不如前。现在顾客以中老年人居多,因为每件价格和便利店相比便宜一些。”宋师傅告诉记者,杂货店刚开张那几年,附近经营同样生意的也就两家,所以货物卖得很快,尤其是快过年时生意特别好。虽然他并不指望生意会像以前那样红火,但收入还是足以维持生活,所以准备一直开下去。
和宋师傅相比,在双塔街省人民医院附近的一家杂货店情况要好得多。这家店也经营快20年了,看上去还不到20平方米,可每天的顾客却不少,店里除了能想到的日用杂物,还有很多跟医院陪护相关的东西,折叠床、脸盆、尿盆都放在显眼地方,店内空间拥挤,两个人相对通行都要侧身而过。“生意不好做,你看我这周围有唐久便利、金虎便利,还有两家便利店。”店主深知自家的劣势,也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店面老旧,无论卫生状态还是购物体验都比不上附近的便利店。但紧邻医院,住院和陪护的人会比较多,针对这些客户所需求的商品就多进点,根据多年经验不断调整品类,还增加了复印机、打印机,果篮、鲜花等商品,这些都是同街的便利店无法相比的,也让这家店站稳了脚跟。
店主有些苦恼的是,这些年租金成本不断上涨,杂货店的经营压力增加,利润也逐渐变薄。
是选择关门还是转型
“尽管便利店和超市有绝对的优势,但我们这种杂货店有些东西还是独家的,你看像这款纯棉背心,我卖了这么多年,都是子女买给老人家穿的,其他店很难找到货。”性格直爽的杨师傅在恒山路某小区附近有家店面,他说平时在家没事干,就整理出一个空间卖点小商品,附近也有很多认识的老邻居,图的就是有人说话下棋。这家店面是自己的房产,因为早年拆迁,补偿的其他房产已经租出去了,一年租金也够衣食无忧,做个小本生意,既能打发时间,又能挣点烟酒钱,干得很开心。
他告诉记者,自己认识的一些同行,因为城市规划、租金等问题选择了转行,也有人选择对店面转型升级,近两年开了连锁店。经他介绍,记者联系到一家已经关门的杂货店老板小韩,他之前的店在一栋写字楼一层,附近还有小区,所以店内还布置了生鲜区域,没有雇人,选品、采购、收银都靠自己和父母三个人。小韩讲道,“小区内还有一家店,其实各家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当时的竞争就靠价格,为了留住顾客,店内不少东西都比同行要便宜,但最终还是因为人少利薄,维持不了日常开销,为了及时止损,最后转让给别人。”他当时想着附近小区居民和写字楼员工那么多,应该能养活这个小店,但是两拨消费者的需求不一样,自己刚开始创业,那么多货资金压力比较大,每个月入不敷出,手里的货也低价清空了。
和小韩相比,还有不少店主们正在不断尝试转型,想着如何能留住顾客。在五龙口万吉市场附近的一家店主李娟告诉记者,店是由她父亲一直经营着,最近几年才由她接手,虽然旁边就有便利店,但自己生意还是不错的。“我这里可以批发和零售,有常年合作的饭店,会定期来这里采购。零售的也不少,货品质量有保证,价格也相对较低,相熟的顾客还能记账。她建立了微信采购群,每天在群里发布一两款特价商品,为了方便顾客,还实行送货上门,顾客不仅可以当天下单,还可以提前预定,有时候还能帮忙代买市场内的东西,这种经营模式让她在竞争中站稳了脚。
利用便利找自身优势
“杂货店”这种称呼让很多年轻人觉得很陌生,在各地还有称为“小卖部”“烟酒店”等称呼的,是远远早于便利店、超市、卖场的一种零售业态,很多杂货店都以个体户的形式存在,员工也基本上是夫妻、父子等家庭关系为主,选品、采购、销售、收银都是靠自己完成。在零售业中,虽然店铺显得陈旧,但是经营方式灵活的特点还是让其非常贴近消费者。
对这种看法,大营盘沙河街小学附近的店主芸姐深有体会。从附近开店增多开始,她苦心经营十几年的店生意越来越差,消费者被超市、便利店、线上分流。面对市场冲击,她意识到,如果不改变经营思路,仍沿着老路走下去,杂货店迟早要关门。经过观察调研后,芸姐首先取长补短,找准自己定位。自己店紧邻居民区,进货渠道比较固定,多来年质量有保障,经营有诚信,有一批忠实客户,有时候家里缺少什么一个电话马上就送货上门。其次为了提升效率,装修了店内环境换上了智能终端系统,依靠大数据分析,找到年轻人中的畅销品类,同时不少平台的电子支付还会推出优惠活动,也间接替店里做了促销,提高了销量。与此同时,人情味也是很关键,是自己和消费者独特的消费纽带。比例代收快递,免费手机充电,免费热水,提供板凳给门口晒太阳的老年人等一些服务也赢得了消费者好感,一来二去生意自然好做。
“杂货店和便利店相比,各有优劣。杂货店的订货系统、仓储能力、配送能力及线上互动及售后服务无法和大超市相比。但是利用便利、熟客等优势还是能寻找到突破困局的机会。”在零售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张佳目前有五家店,在迎新街太钢医院有两家,另外三家也散布在不远的几个小区,每家店有两名雇员,自己会时常巡店。他表示,经营杂货店要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和消费习惯,开店前或者已经有店铺的经营者要估计经济环境,明确其消费者是谁以及消费者的购买力。杂货店大同小异,但也要找到自己的特点,有了定位后才能成功吸引消费者。
本报记者李若男采写、拍摄
(责编:李琳、褚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