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对门开着美甲店,楼上就是剧本杀”的现象在城市居民小区越来越普遍。
面对小区商业化带来的干扰,普通住户和店家之间的纠纷拉锯战也不断上演。

一墙之隔的住宅与店铺
近年来,伴随着疫情后线下娱乐活动的复苏,剧本杀和桌游店引发一阵开店热潮。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剧本杀”“桌游”的相关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家,江苏、陕西和湖北分别以674家、650家和526家位列前三。
玩家小王搜索某城市剧本杀关键词时发现,很多店铺的地址显示在居民楼楼盘内。

低价的租金是导致剧本杀店铺进入居民小区的重要原因。
此前在北京市海淀区某居民楼开剧本杀的店主黄女士表示,“剧本杀要求较为宽敞的空间,而在居民楼租一间三居室的钱只能在临街底商租到一个二十平的小隔间,不够用,也太贵。”
“价格下来了,才能吸引到顾客,特别要考虑到剧本杀的顾客大都是年轻人和学生,消费能力有限。”黄女士说。
此外,“和居民楼相比,底商房源紧缺,排队也租不到,使得很多生意人选择去居民楼开店”,一位在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工作的地产经纪人无奈地说,“所以热门商业地段附近的住宅小区,租房开店的人非常多。”
不过,商业区生意搬进小区,给周围居民带来许多烦恼,如影响居住私密性、增加管理成本、带来安全隐患、造成卫生问题,以致很多居民抵制住宅楼内开店。剧本杀因高分贝、营业时间长、扰民严重更是将周围居民对噪音的诟病推上了顶峰。
“每天夜间营业到很晚,人很多,聚众,喧哗喊叫,严重影响邻居的正常休息”,家住济南市历城区某小区的王先生提到自家楼下开的剧本杀店铺时满腹牢骚。

有人认为方便,有人觉得扰民
近两年,社区团购发展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团购点开在了居民楼内,有人认为方便,有人觉得扰民。
李先生家住武汉市汉阳区新城璟悦城小区。据其介绍,从去年开始,小区内陆续开了多家社区团购网点,这些网点均位于居民楼内部,大多是一楼。他统计了一下,最多时,团购点多达8个,分别有橙心优选、多多买菜等多个平台。
李先生称,团购点每天人员来往密集,随意进出楼栋,存在安全隐患,还经常有送货、提货车辆停在楼栋门口,影响居民进出。
网友范先生也反映,武汉开发区东风凤凰城居民楼内,一租户经营团购网点,占用楼道公共空间,扰乱楼栋正常生活秩序。
让很多人烦恼的民房开店是否合法,又为何屡禁不止?

规则下的“漏网之鱼”
针对居民楼商用开店的现象,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振海表示,“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应当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一致同意。擅自将民用变为经营性用房,属于违法行为。”
对于住宅用居民楼,乃至一些商用用途的公寓,多地政府对其业务经营范围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如,北京市禁止企业以居民楼中房屋(含规划为商业用途的房屋)作为住所(经营场所)从事餐饮、歌舞娱乐、提供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含“网吧”)、生产加工和制造等五类经营活动。
但是,尽管拿不到齐全的手续,在低成本和高额利润的驱使下,许多剧本杀和桌游店仍在居民楼里“裸奔”。

小区的隐蔽性成了商家开店的“保护色”。“一些人默默就在自己家开了店,没办证,也没通知物业。然后靠平台去拉客,被查了就说是和朋友在玩,我们也没办法。”某物业管理人员表示,治理小区店铺常常成为邻里扯头花的拉锯战。
小区里开店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团购软件则成了某些违规店铺“春风吹又生”的平台,店铺实行“预约制”,无需临街招揽顾客,即便被市场监管部门查处,不久后又能偷偷上架。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民楼开店,节省了自己的运营成本,却影响了他人的正常生活,赚钱不可耻,扰民失公德。希望店家别只看眼前利益,也希望网络平台勿对入驻店家资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审核缺位。

【评论】
不能放任“店铺扎堆居民楼”
小区被商业化的问题愈发严重。要遏制这一趋势,保护小区居民的合法权益,首先需要监管部门加大对居民楼商用开店乱象的整治力度,尤其是对于藏身小区里的“黑店”,要增加其违法违规的成本。其次,不少业主对小区商业化深恶痛绝又无可奈何的原因在于,尚未实现“我的小区我做主”。比如尚未成立能够代表广大业主权益的业主委员会,没有召开业主大会等。某种角度上,破解了“业委会成立难”,才能让广大业主对小区事务有发言权、决定权。
店铺扎堆居民楼,折射的也是小区治理困局。用法治厘清小区与商业的边界,让小区的归小区、商业的归商业,做到“动静分离”,是终结“店铺扎堆居民楼”乱象的有效途径之一。期待这一问题能够尽快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有所行动。
信息来源:中新网、长江日报、工人日报